近段时间,资本市场热炒“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直接带动了节能环保、电力、燃气等行业的股票大涨,而前期产品价格上扬、业绩大幅增长、曾炙手可热的化工板块最近却门庭冷落,不少行业龙头的股价3月份回撤超过30%。许多投资者将其归咎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利空。
“碳达峰”“碳中和”真会对化工行业形成利空吗?笔者认为,有影响是肯定的,但绝非利空。
不可否认,“碳达峰”“碳中和”对化工行业将带来直接影响。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企业承担着艰巨的减排降碳义务。二是随着各地相继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各省区将进一步压缩煤炭消费总量,未来煤炭、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更为稀缺。过去,东部企业还可以向煤炭资源丰富、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中西部转移,但最近内蒙古全面收紧煤化工项目,意味着各地节能减排、压煤降碳措施将更趋严厉。三是碳交易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洗牌。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者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前者规定,大型石化和煤化工企业都是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这类企业多建有自备电厂或动力锅炉,有偿碳排放配额对企业影响巨大。虽然第一批试行的只有电力行业,但化工行业参与碳交易是迟早的事,届时将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
但从行业长远发展和碳汇政策的实施意义来看,“碳达峰”“碳中和”无疑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创新、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首先,石油和化工产业是我国工业门类中规模最大、产品最多、辐射面最广的行业,涉及国计民生。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煤炭消费仍将占据首位,国民经济发展对基础化工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石油化工提供不了这么多产品,必须有煤化工来补充。其中,合成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甲醇下游产品丰富、应用广泛,在国际原油价格回升至50美元/桶上方后,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任何产业政策的出台都不是为了打击实体产业,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目的是转变发展方式。这和前几年的“环保风暴”一样,碳排放指标的收紧,势必加快耗能高、产品转化率低的企业出清;全国碳交易的逐步实施、各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的推进,也必将促进资源要素向头部企业集中,让强者恒强,这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将形成利好。
再次,对照低碳化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化工行业也确实面临技术、工艺、成本、管理、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挑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集约、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来加以解决。
因此,面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新政的快速推进实施,化工企业应积极应对、顺势而为,以此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着眼于产品高端化、资源集约化,加大技术投入,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推进减排降碳、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