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遭遇历史性的通胀难题,巨大的通胀压力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多数央行掀起了数十年来极为罕见的全球加息狂潮,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另人目瞪口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也随之加剧。据悉,2022年共有约60个全球主要央行实施加息,累计加息次数超300次,仅有中国、日本、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少数国家采取降息举措。
进入2023年,全球货币政策走向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这轮始自2021年、在2022年愈演愈烈的全球加息周期到底何时能告一段落?今年是否能迎来全球货币政策的拐点?其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对此,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进行解读。
据了解,从去年全球主要央行加息情况来看,作为拉开2022年加息帷幕的美联储年内共加息7次,累计425个基点,其中6月份后连续4次激进加息75个基点;加拿大央行年内同样加息7次,累计400个基点,单次加息幅度最高达100个基点;阿根廷加息则最为“暴力”,去年加息次数、单次和累计加息幅度均为全球最高,年内共加息9次,累计达3700个基点;欧洲方面,冰岛、英国分别于去年2月就开始加息,成为去年最早加息的国家,年内分别加息6次和8次,分别累计400个基点和315个基点。
“一直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都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美联储共有两大基本职能,分别是稳定物价和实现就业最大化,2022年美联储加息的最根本原因是抗击通胀、保证美元的国际信誉。”方正中期期货全球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陈臻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是表示,随着美联储在去年3月后持续加息和缩表,全球各大央行也先后收紧货币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本国高企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小本国国债与美债的收益率之差以及避免本国货币过快贬值,降低国际资本外逃的风险。
随着各大央行加快货币收紧步伐,陈臻表示,全球需求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萎缩,去年各国PMI不断回落甚至跌破荣枯线,2022年全球经济从“过热”转向“滞涨”,2023年甚至有向“衰退”转变的风险。
从加息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来看,光大期货宏观分析师于洁对记者表示,第一,美联储加息让非美国家受到更大压力,不得不大幅度跟进加息,从而从整体上利空全球总需求,对大宗商品市场走势造成偏空影响。第二,美元指数全年在美联储鹰派加息的背景下持续上行。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天然呈现负相关关系,美元指数的强势表现也压制了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来看,去年全球品种且和宏观相关性较高的品种在全球加息潮掀起后出现回调,如原油、铜、黄金等,其中原油上半年主要受到俄乌冲突的提振。”
全球高通胀之火未灭 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增大
虽然去年主要国家通过不断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胀,但全球高通胀之火却并没有被浇灭,总体来看全球激进加息略有成效,但通胀降温仍十分缓慢。
从美国来看,陈臻告诉记者,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下,美国通胀在今年6月见顶。美国本轮通胀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是货币超发以及供给不足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因此白宫、美联储、财政部、劳工部、联邦海事委员会等美国多个政府机构共同配合,从货币、供给、需求、成本多个渠道采取相应对策抗击通胀,总体上说各方努力取得一定效果,美国通胀在年中出现拐点。
进入2022下半年,陈臻进一步表示,全球通胀出现了分化,其中美国、印度、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通胀逐渐回落,然而欧元区、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通胀却依然在不断攀升,阿根廷和土耳其甚至发生恶性通胀。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11月来看,全球除了少数能源与粮食安全边际较高的制造业国家、部分长期陷入通缩的国家,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供给国外,其余国家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虽然美国、欧元区、英国通胀压力较前期出现了边际改善,但黏性依然较强;此外部分国家通胀仍在上升,包括日本及部分北非、中亚和东欧地区的国家。
“从目前看,即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开始回落,但全球长期通胀中枢的抬升不可逆,疫情之前中速增长与温和通胀的‘大缓和’时代一去不返。IMF预计全球通胀将从2021年的4.7%上升至2022年的8.8%,即使展望至2023年,通胀仍将高达6.5%,预示着全球范围内的通胀降温十分缓慢。”温彬说。
但与2022年相比,陈臻表示,随着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逐步得到缓解,2023年全球通胀或将出现拐点,多国通胀将见顶回落。
从目前来看,全球主要央行1年来的强劲加息不仅未让2022年高通胀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给2023年埋下了经济衰退的风险隐患。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1月OECD全球综合领先指标较10月下降0.1至98.69,已连续8个月低于100,标普全球PMI综合指数则已连续4个月低于50%荣枯线,紧缩性政策带来的全球经济降温趋势十分明显。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报告近日指出,美联储加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三年内其他富裕国家的经济产出将下降0.5%,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出将下降0.8%。美联储快速加息,一方面引发他国资本外流,另一方面也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徒增债务压力。
IMF预测2023年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回落,欧元区和英国经济降幅最明显,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和地缘冲突导致衰退预期最为强烈。
温彬认为,在各国收紧货币、疫情反复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式微,寒意料峭,2023年预计将进入“浅衰退”区间。
“我们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左右,基本处于滞胀阶段。德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等部分国家经济将出现或继续衰退,美国出现衰退的风险也在50%左右。”陈臻说。
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钟美燕也告诉记者,2023年欧元区、美国经济预计都将有大幅度下降,而中国经济仍有可能边际好转,预计增速在4.8%。
海外加息步伐或放缓 国内货币政策延续稳增长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12月份,全球主要央行的年内最后一次集中加息宣告结束。其中,美联储加息速度边际放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日本央行则意外上调1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目标区间,市场认为其坚持1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或有转向可能;此外,日前欧洲央行呼吁更快加息以平抑两位数通胀率的决策者越来越多。
国内方面,2022年12月30日央行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公报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展望2023年,全球货币政策到底会如何变化?又将如何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走势?
在陈臻看来,从海外来看,美联储很有可能在2023年一季度结束此轮加息,2023年四季度有可能转向降息。随着美联储加息结束,各大央行被迫加息的压力将锐减,部分央行主要为了抗击本国通胀依然会加息,但加息步伐将明显放缓。
谈及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于洁认为,美联储希望通过金融环境收紧使得总需求下降,进而遏制通胀,但是美国通胀的黏性不是收紧需求能解决的。无论是通胀见顶美联储温和加息还是通胀冲高导致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结果都是需求的走弱,将压制大宗商品价格。此外,美元是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欧元是美元指数权重最大的货币,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欧元贬值也会助推美元指数走强,而美元上行对大宗商品价格有不利影响。
陈臻则表示,美联储已经过了最鹰时刻,2023年大宗商品市场受其影响会小于去年。但也要看到,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只有货币政策。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原油出口价格设置上限,2023年原油整体振荡看跌。同时,还需要慎防全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爆发,俄乌、科索沃、中东等地缘局势升级可能都会阶段性促使黄金、原油、铜价格的攀升。
国内方面,与美联储相比,光大期货研报指出,2022年中美货币政策呈现明显劈叉,面对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从缩窄到倒挂,国内货币政策依旧坚持“以我为主”。同时在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在8月份意外降息,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中国降息尚属首次,可见美联储加息不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因此,即使美联储2023年不进行降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依旧较为有限。
“国内经济在疫后走出‘V’形复苏格局,在出口下行、消费和地产偏弱的背景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为了配合稳增长政策的发力,货币流动性保持宽松,去年全年央行共降息三次、降准两次,与房地产个人按揭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挂钩的5年期LPR下行幅度最大。”于洁告诉记者,在政策持续加码之下,国内房地产和基建产业链的需求和预期有所好转,相关商品期货价格也在去年四季度回暖。
展望2023年,于洁认为,国内经济将迎来改善,预计内需替代外需,消费和基建替代出口成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依旧会承担稳增长的主要任务。具体来看,预计制造业投资在高技术投资带动之下保持高增速,扮演“类基建”的角色;基建保持正增长但高基数效应下幅度不高;房地产聚焦保交楼、保民生,预计竣工提速。总的来看,2023年消费、房地产、基建相关产业链等内需相关的品种有需求改善的预期提振,其价格有修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