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在建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对“十四五”化工园区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三五”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贸易战极限施压,安全环保压力空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的环境之复杂前所未有,困难之多前所未有,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石油和化工行业全体干部职工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化工园区“十三五”发展成绩十分突出,对促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绿色发展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化工园区规范化水平快速提升,成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十三五”以来,围绕推进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引导化工园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省、市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禀赋等生产要素,出台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化工园区认定和评价办法。今年4月,工信部又发布了《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在有力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进区入园的同时,也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21个省、市发布了化工园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18个省发布了首批或全部认定名单,全国各地共认定化工园区432家;截至2020年底,1084家中小型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化品企业、39家其他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已完成搬迁改造,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化工园区已成为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主战场。
二是以化工园区为依托,全国石化产业布局“大重构”和集群化发展效应初显。五年来,随着多个大项目在化工园区中相继落地和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化工园区集约集聚发展程度显著提高。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稳步推进重大项目。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年炼油、中海壳牌120万吨/年乙烯项目顺利投产;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镇海炼化二期15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项目积极推进,舟山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二期正在建设;盛虹石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加快建设;鄂尔多斯、榆林、宁东、准东等四大现代煤化工基地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积极推进;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烟台化学工业园等园区为代表的区域特色化工园区快速发展。以沿海7大炼化基地、内陆专业化园区、现代煤化工基地为主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据联合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1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48家。其中,产值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园区由“十二五”末的8家增加到17家,500亿~1000亿的大型园区35家,超大型和大型园区产值占比超过化工园区总产值的50%,规模效益十分明显。
三是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标准化建设体系逐步形成。自“十三五”石化联合会牵头启动化工园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以来,全行业已发布《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三项国家标准,《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绿色化工园区评价通则》《化工园区应急事故设施(池)建设标准》《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标准》等四项团体标准以及《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一项行业标准。《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等20余项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正加紧编制或报批中。与此同时,我们在化工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园区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总结出的“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的“六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也已成为全国化工园区建设管理的公认模式和发展方向。可以说,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套以化工园区为主体,由专业组织推动,政府单位、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广大企业及配套服务商等广泛参与的化工园区标准化工作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化工园区标准从无到有,既对全国化工园区认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为促进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是化工园区安全、绿色、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园区、智慧园区示范作用显著。绿色发展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智慧化是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环保监管能力和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绿色和智慧化水平既是园区综合发展能力的直接提现,又直接关系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以来,化工园区把安全、绿色、智慧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安全水平、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升。不少园区努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和绿色园区。与此同时,广大化工园区勇担社会责任,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责任关怀活动,全面推动责任关怀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化工园区已将责任关怀工作与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安全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共同成为促进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截至2021年5月,57家化工园区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循环化改造;33家化工园区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园区入选 “绿色化工园区”名录,8家园区入选“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64家化工园区签署责任关怀全球宪章,8家园区自发成立了责任关怀工作组织。一批试点示范的智慧化化工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15家化工园区成为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50家化工园区成为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智慧化工园区 “由点到面”地从示范试点向全面建设稳步推进。
二、新发展阶段石化行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行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现行业大重构。
一是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艰巨任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长期战略。过去主要依靠外延式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到今天,必须依靠内涵式增长,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出口在经济增长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而消费增速则出现较大起伏,人们消费意愿需要进一步提振。特别是中国石化企业需要下大气力扭转集中于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领域的惯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终端市场延伸,提升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生产制造符合当前人们消费习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在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到4亿人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石化企业要紧紧抓住我国“十四五” 全面启动乡村振兴计划、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崛起、高铁等基础建设持续增长、人们消费升级创造新需求等新的机遇,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面临推进结构大转型的艰巨任务。结构性矛盾是化工行业最突出的全局性矛盾。传统石化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已成熟,思维易固化而不易改变。不少企业经营者热衷于获取短期利润,一心想“赚快钱”,难以潜心去做核心技术的积累,导致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产品结构雷同,资源矛盾制约突出,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另一方面,为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配套的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有的甚至严重依赖进口,产品结构优化、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压减的任务仍然繁重。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差距明显。比如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达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农药、染料、涂料、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工、催化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学品更是差距显著,需要做好“补短板”“增强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文章,要重点补足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的“短板”,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增强优势产业发展的“强项”,同时推动氮肥、氯碱、纯碱、橡胶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开拓市场新需求,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十四五”期间,我们不仅要努力使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保持齐全、比例配套合理,而且还要努力做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幅度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和比重,使我国在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化工、生命科学产业等高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和领先水平,开创出一个技术升级、结构优化、韧性增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改善的全新局面。
三是面临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的艰巨任务。“十三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总能耗首次突破6亿吨,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产品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行业危险废物管理问题突出,产生量大、种类多、成分复杂、处理处置难度大。同时,石化行业用水系统复杂、水耗大,废水治理成为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比如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品等行业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浓度含盐废水,减少排放和无害化处置技术要求很高,污染治理长期达不到效果,治理难度加大,成为行业发展必须要下大气力攻克的难题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自我国提出“30.60目标”后,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迫在眉睫。石油和化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排放量约占工业总排放的20%,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使全行业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挑战。另一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中,我们行业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专有的治理技术,要责无旁贷地主动承担起率先突破的攻坚责任。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环利用也是全社会、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提升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扎扎实实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深入实施责任关怀等重点工作入手,使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走在工业部门的最前列。
四是面临实现效率变革的艰巨任务。效率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指标。2020年,我国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占全球比例接近40%,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但我国化工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单位产品能源资源要素投入较多,产出效率较低,国际竞争力和防风险能力较弱,行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大多产品都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低端,附加值低的基础化工产业占比较大,亟待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特别是在美国等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长期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大宗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增长,盈利空间缩小,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当前,新能源、3D打印材料、石墨烯等新兴领域正在发生新一轮引领产业变革的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促使全球产业链出现重构,传统“微笑曲线”发生变形,国际分工出现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全行业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要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培育先进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有力推进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化工园区要充分发挥主力军和重要载体作用,围绕构建特色产业链,夯实基础、苦练内功,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园区运行,加快集群发展、耦合发展,争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新高地。
三、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开启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是在两个百年交汇期进行战略重构的关键五年。全行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 “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高效、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全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的新跨越。“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战略定位,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要坚持有限资源、有限目标的原则,针对区域性目标市场,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定位的特色产业,沿江和沿海的化工园区应依托市场优势,加强产业链延伸,突出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重点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园区和高端产业集群;西北部地区要依托矿产资源丰富的自身资源优势,贯彻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和战略部署,合理发展资源型现代煤化工产业;内陆地区已存在的成熟化工园区要加快转型升级,特别要高度重视齐鲁、大庆、衢州、兰州、吉林等老石化基地的升级改造。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培育18个沿海石化园区、18个内陆石化园区、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和30个专业化工园区,实现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与下游化工产品的产业链协同,实现东部与西部的优势互补。在高水平建设这些化工园区和七大石化基地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的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产业集聚度高、相关产业协同促进的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包括:以上海、宁波、舟山、嘉兴和上虞等为主体的杭州湾石化产业集群;以惠州大亚湾为核心,北接揭阳,南联茂湛、钦州、洋浦的泛大湾区石化产业集群;以大连长兴岛、盘锦辽东湾、唐山曹妃甸、天津南港、沧州临港以及山东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等为主体的环渤海湾石化产业集群;以古雷、泉港、泉惠为依托,涵盖福州江阴、莆田等为主体的海西石化产业集群;以宁东、榆林、鄂尔多斯为依托,打造能源金三角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第二,打造创新高地,培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化工园区在战略、组织、体制上具有天然的创新优势。要把创新驱动战略置于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新高地,加快形成区域性行业创新体系。
在组织创新方面,园区要积极搭建引才引智、产业金融、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创新平台,不断探索新的运行和激励机制。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及设施,提升园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能力,凝聚多方力量,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整体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化工园区创新发展的软实力。加大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力度,推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南京、大亚湾、上海、泰兴、宁东等化工园区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营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化工园区科创中心建设,到2025年,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在体制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职能分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和运营能力。鼓励化工园区与相关利益方探索建立专业化管理机构。在配套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园区活力。
第三,贯彻“两山”理念,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园区安全风险监测监管和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建设,切实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通过补链条、补短板、补缺项、能源梯级利用等手段,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搭建循环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构筑园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及公共服务共享与循环使用的“大循环体系”、企业间的能量和物料循环利用的“中循环系统”,以及企业内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的“小循环系统”。
“十四五”期间,通过制定并实施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化工园区评价体系,推进“绿色化工园区”的创建工作,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化工园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研究制定化工园区的责任关怀建设方案,推进园区践行责任关怀,树立园区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到2025年,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全面承诺践行责任关怀的重点化工园区超过100家,重点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成为“天蓝、水清、草绿”生态优美的产业集聚区。
第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化工园区具有建设智慧化平台的天然优势,完全能够在智慧平台建设、接口标准、技术服务等方面先行一步,为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打牢基础。要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系统,以大数据为核心,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逐步整合来自企业、园区和地方监管部门的信息资源,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贮运、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以及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环境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打造响应快速、决策高效、措施有力的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周边动态风险。同时推进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最终形成“安全舒适、生态环保、智能运营、融合服务、创新发展”的智慧化工园区。
继续推进“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到2025年,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30%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创建工作,重点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实现重大安全风险可控、重点危险源和风险点可监测、可预警、可防控。
第五,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化工园区。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与管理机制、标准化程度、营商环境、服务体系完善程度等密切相关。要进一步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开发公司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缓解政府债务风险带来的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提升园区专业化管理运营水平,切实推动园区建设与招商。积极推行第三方管理服务模式,形成竞争机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用工程配套、仓储物流、装置维保、人才培训、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相关生产服务性产业,完善园区服务性配套设施,提高整体配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园区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化工园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急需标准的编制工作,到2025年,制定并颁布化工园区管理与建设标准数量达到50项,为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支撑。以“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为指导,重点突出创新,适时开展“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到2025年,培育50项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包括20家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效果突出、管理水平优、发展质量高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化工园区”和30个技术先进、适用性强、效益显著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